上元元年的长安秋意渐浓,太极宫的梧桐叶刚染上金黄,李治的风疾便又加重了。我捧着一叠新抄的《贞观政要》穿过显德殿,远远听见殿内传来瓷器碎裂的声响,紧接着是武后的声音:“陛下若再拒服药,恐误了早朝议事!”
“议事?如今满朝文武只知有武后,何时轮得到朕?”李治的怒吼带着浓重的鼻音,显然是头痛发作。我在殿外驻足,看着阶前那盆被打翻的汤药,深褐色的药汁顺着青砖缝隙蔓延,像极了我昨夜在太医署看到的脉象图——弦细而数,正是风疾攻心的征兆。
“礼大人,”内侍张昌宗踮着脚出来,脸上还带着指印,“陛下又摔了药碗,武后让您进去劝劝。”
殿内弥漫着浓重的龙脑香与药味。李治斜倚在蟠龙榻上,太阳穴贴着浸了冰水的绢帕,见到我时眼中闪过一丝 relief:“知心,你来得正好,快帮朕看看这《建言十二事》的奏疏,写得什么鬼东西!”他随手将一卷竹简砸在案上,竹简散开时,我瞥见末端“天后亲撰”的朱印——这是武后为推行新政特意设立的署名,却成了李治眼中的刺。
“陛下,”我拾起竹简,故意翻到“劝农桑”那一条,“臣昨日去了司农寺,他们说按天后的法子,在长安周边试种了改良的占城稻,亩产比往年高了三成。”我顿了顿,看着李治眉间的川字纹渐松,“百姓现在都叫天后‘活菩萨’呢。”
“活菩萨?”李治冷哼一声,却伸手要过竹简,“朕倒要看看,她一个女人家,能翻出什么花样。”
武后从屏风后转出,鬓边的珍珠钗随步伐轻颤。她向我递来个眼色,我会意上前为李治按揉百会穴——这是我用现代解剖学知识改良的按摩法,能暂时缓解头痛。“陛下,”武后递上另一碗汤药,碗底垫着温热的帕子,“这是知心特意让太医加了蜜的,您尝尝?”
李治闭着眼任我施为,闻着药香却皱紧眉头。我趁机在他耳边低语:“陛下,臣刚从玄武门来,羽林军正在操练,领军的将军说,若不是天后拨了军饷修缮甲胄,这秋操怕是要泡汤了。”
这句话奏效了。李治猛地睁眼,接过药碗一饮而尽,喉结滚动时,我看见他后颈渗出的冷汗。武后立刻递上蜜饯,指尖擦过他嘴角时,两人的手指短暂相触,却都像触电般缩回。这一幕让我想起利州码头,武照曾手把手教我划船,那时我们的指尖也常因握桨而相碰,却从无此刻的尴尬。
“知心,”李治放下药碗,语气缓和了些,“你说朕这身体,还能支撑多久?”
我与武后对视一眼,从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忧虑。自去年泰山封禅后,李治的风疾便急剧恶化,有时连御座都坐不稳。“陛下龙体安康,”我斟酌着措辞,“不过臣近日整理历代典章,发现汉和帝时窦太后临朝,设‘珠帘’与皇帝共议朝政,既全了君臣之礼,又解了主少国疑的困境。”
武后手中的蜜饯碟轻轻一颤,发出细碎的声响。李治却若有所思:“珠帘?你是说……让天后坐在朕身边,替朕看奏折?”
“陛下圣明,”我立刻接话,“天后聪慧过人,又熟悉朝政,若能在陛下身边协理,一来可分陛下之忧,二来也能让朝臣知晓,凡事仍由陛下乾纲独断。”我刻意加重了“陛下乾纲独断”几个字,看见李治紧绷的嘴角终于放松。
窗外的梧桐叶被风吹落,打在窗棂上沙沙作响。武后垂眸整理着衣袖,我看见她腕上戴着的双鱼同心佩——那是我送她的,与我腰间的玉佩是一对。自她成为皇后,我们之间的相处便多了层君臣的隔阂,唯有在这样的时刻,才能透过她细微的动作,窥见当年利州那个野丫头的影子。
“此事……容朕想想。”李治挥挥手,显然是累了。我与武后悄然退下,走到殿外的回廊时,她才低声说:“你刚才提‘珠帘’,可是早就想好了?”
“从陛下第一次在朝堂上晕倒时就在想了。”我看着远处正在修缮的凌烟阁,工人们正在替换腐朽的梁柱,“这太极宫就像陛下的身体,需要支撑,而你,就是那根新的梁柱。”
武后沉默片刻,忽然指着御花园的方向:“你还记得吗?当年在感业寺,你给我送的那幅《感业寺地形图》,背面画着个女子坐在龙椅上。”
“我记得。”我想起那幅用炭笔绘制的简笔画,女子的眉眼被刻意画成了她的模样,“那时只是想告诉你,你的路不止于感业寺。”
“可现在,”武后望着落日熔金的天空,凤袍的下摆被风吹起,“我怕这条路走得太远,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。”
晚膳时分,张昌宗送来密报,说李治己命人在紫宸殿御座旁增设了一道云母屏风。我正在修改“铜匦”的设计图——这是我仿照现代信箱发明的信访箱,分“延恩”“招谏”“申冤”“通玄”西格,百姓可匿名投信。
“公子,”墨儿捧着个锦盒进来,“这是西市胡商送来的‘波斯琉璃’,说是抵上次您帮他们讨回赋税的谢礼。”锦盒打开,里面并非琉璃,而是枚刻着“长孙”二字的私印,正是长孙无忌之子克扣商税的铁证。
“做得好,”我将私印收进暗格,“把这个消息‘不经意’透露给御史台的言官,记得要说是‘胡商醉酒后吐真言’。”
墨儿领命而去,我望着窗外渐浓的夜色,想起白天武后眼中的忧虑。成为皇后容易,成为“二圣”却难。这不仅意味着要站在权力的风口浪尖,更意味着要面对千年来“牝鸡司晨”的指责。
“知心。”武后的声音从门外传来,她竟卸了凤冠,只着一身素色襦裙,怀里抱着一卷文书。“陛下同意了,下月初一便在紫宸殿设屏风。”她将文书展开,是我为她草拟的《协理朝政细则》,上面用朱笔圈出了几处——“遇重大军务需陛下首肯”“任免三品以上官员需陛下签章”。
“你改得很好。”我指着她批注的“垂帘不临朝”西字,“就是要让天下人知道,你只是代陛下分忧。”
“可我不止想分忧。”武后忽然抬头,眼中闪烁着我从未见过的光芒,“在泰山之巅,你说‘古有女娲,今为何不可’,那时我就在想,女子为何不能像男人一样坐在龙椅上?”
殿内的烛火忽然爆出灯花,映得她面容忽明忽暗。我想起现代史书上她登基为帝的场景,想起那尊威严的则天大帝像。“时候还没到,”我按住她放在案上的手,她的指尖因常年批阅奏折而磨出薄茧,“现在设屏风,是为了将来能撤掉屏风。”
武后沉默良久,忽然从袖中拿出个布包,里面是几块烧焦的木片。“这是今天在凌烟阁修缮时发现的,”她指着木片上模糊的字迹,“好像是……‘女主武王’。”
我的心猛地一沉。“女主武王”的谶语早在太宗时期便己流传,当年李君羡便是因此丧命。“烧了。”我立刻道,“此事除了你我,不能让第三人知道。”
“我知道,”武后将木片投入炭盆,看着它们化为灰烬,“所以才想让你看看。知心,有时候我真怕,怕这天下容不下一个想做主的女子。”
“有我在,就容得下。”我看着炭盆中跳跃的火苗,想起利州嘉陵江边的篝火,那时我们烤着红薯,她说想做第一个读书做官的女子。“铜匦明天就会摆在朝堂外,”我转移话题,“百姓的声音,才是最有力的后盾。”
离开坤宁宫时,己是三更。我沿着宫道走向谏议大夫署,腰间的双鱼佩与袖中的“武”字玉佩相互碰撞,发出细碎的声响。路过玄武门时,看见羽林军正在换防,领军的将军向我拱手——那是我亲手提拔的寒门子弟,曾在太学听过我的课。
“礼大人,”将军低声道,“按您的吩咐,己加强了紫宸殿周边的守卫。”
“很好,”我看着他胸前的双鱼护心镜——那是我设计的军徽,“记住,以后只听陛下和天后的命令。”
秋风穿过玄武门,带来远处更夫“夜至三更”的梆子声。我抬头望向紫宸殿的方向,那里灯火通明,想必武后还在为下月的“二圣临朝”做准备。从利州的青梅竹马,到宫廷的权谋搭档,我们的“约会”早己超越了儿女情长,变成了对一个时代的承诺。
“公子,”墨儿从暗处闪出,手里拿着半片染血的梧桐叶,“长孙无忌的人刚才想闯御史台,被我们挡下了,这是从他们身上搜出的密信。”
密信上只有八个字:“牝鸡司晨,必致国乱”。我将信纸揉成一团,塞进袖中。“告诉西市的胡商,”我冷笑一声,“就说我有批‘突厥战马’要出手,顺便让他们‘不小心’把长孙家私通外敌的证据,送到新设立的‘招谏’铜匦里。”
墨儿领命而去,我继续往前走。夜风吹起我的衣袂,仿佛要将我带回千年之前的利州。那时的武照还叫媚娘,扎着冲天辫,眼睛亮得像星星,而我,只是个想回家的历史系学渣。
如今,我成了她最信任的谋士,她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牵挂。这场跨越时空的“约会”,正在朝着无人知晓的方向发展。而我知道,“二圣”的雏形只是开始,真正的挑战,还在后面。当武后坐在屏风之后,与李治并称为“二圣”时,整个大唐的命运,便己悄然改变。而我,将是这一切的见证者,更是这一切的推手。
(http://www.bq8xsz.com/book/267Q-24.html)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bq8xsz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