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玄幻小说 > 巾帼英雄秦良玉

字体: 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四十六章 《军民同心筑城防》

 

一、寒风裂帛筑城令:战略咽喉的生死抉择

万历二十九年冬,娄山关下的咽喉隘口被铅灰色的云层笼罩,朔风如利刃般切割着的岩石,将细碎的冰碴子卷向半空。秦良玉立于风崖之巅,柳叶锁子甲的甲叶间凝结着霜花,每一次呼吸都在胸前拉出长长的白雾。她手中的白杆枪斜指下方谷地,枪尖所指之处,正是杨应龙叛军南下的必经之路——那道宽不过三十丈的峡谷,两侧山壁如刀劈斧削,中间蜿蜒着浑浊的涧水,宛如大地裂开的一道伤口。

"小姐,探马回报,杨应龙主力己过三溪口,先锋军距此不足百里。"沈云英的声音被风吹得断断续续,她紧攥着羊皮地图的手指因用力而发白,地图上咽喉隘的位置被朱砂重重圈画,旁边注着"川蜀门户,失则全境震动"的蝇头小字。

良玉凝视着谷底散布的零落村落,炊烟细若游丝,在狂风中几欲断绝。百姓们面黄肌瘦的脸庞、孩童冻裂的嘴唇、老人们浑浊的眼睛,如同无数根细针,扎在她的心上。更远处,天边黑压压的旌旗正在缓慢移动,那是死亡的阴影,正沿着河谷悄然蔓延。

"此处若失,忠州危矣,川蜀危矣。"良玉的声音低沉而坚定,哈出的白气在甲叶上迅速凝结成冰,"张武,你看这咽喉隘,形如瓶颈,最窄处仅容两马并行,正是筑城的天险。"

张武顺着她的指向望去,眉头拧成了疙瘩:"小姐,道理是这个道理,可咱们白杆兵主力都在娄山关鏖战,此处只有千余兵力,就算把石头缝里的兵都算上,也不够啊!"他顿了顿,看着谷底瑟缩在寒风中的百姓,"再说了,百姓们连日逃难,食不果腹,哪还有力气筑城?"

"力气是攒出来的,人心是暖出来的。"良玉突然转身,风吹起她的披风,如同一面猎猎作响的战旗,"传我将令:即刻起,发动咽喉隘周边所有村落百姓,十日之内,必在此筑成坚城!无论老幼妇孺,凡参与筑城者,每日发粟米一升,伤病者由军医诊治!"

"小姐,这...这能成吗?"沈云英眼中满是忧虑,"杨应龙兵临城下,百姓怕是...""怕?"良玉打断她,目光如炬,"我秦良玉先怕了,百姓才会真的怕。从今日起,我脱下甲胄,与百姓同推石车,同啃麦饼,不信筑不起这道生死墙!"

二、铁臂推车感民心:将军布衣的血肉示范

次日破晓,寒气砭骨。当百姓们打开家门,看到一位身着粗布短打、头戴斗笠的女子,正与士兵们一起推着沉重的石车时,无不瞠目结舌。那女子额角沁着汗珠,粗布衣裳被汗水浸透,在寒风中结出白花花的盐霜,正是昨日还一身戎装的秦将军。

"大妹子,你这是...?"一位拄着枣木拐杖的老汉颤巍巍地走近,浑浊的眼睛里满是困惑。他叫王老五,是咽喉隘的老猎户,儿子去年被杨应龙抓了壮丁,至今生死未卜。

良玉首起腰,抹了把脸上的尘土,露出一双明亮的眼睛:"大爷,我叫良玉,也是这一方百姓。杨应龙的贼兵要来了,咱们得给自己筑道墙,挡挡那些吃人的野兽。"她指了指石车上的巨石,"您看这石头,单靠我一个人推不动,单靠您一个人也推不动,可咱们一起推,就能把它砌成墙,挡住贼兵的刀枪。"

老汉看着她磨出血泡的手掌,又看看她汗湿的额发,嘴唇翕动着,说不出话来。旁边的年轻猎户突然喊道:"秦将军都跟咱们一起干,咱们还等什么?回家拿家伙!"

正午时分,阳光惨淡。良玉与民夫们一起蹲在断墙根下,啃着硬如石头的麦饼,喝着涧水。有妇人端来热粥,非要让她先喝,良玉却坚持将第一碗递给了旁边啼哭的孤儿,自己则啃着最干硬的饼块。"大家都一样,填饱肚子才能干活。"她笑着说,露出被麦饼划破的嘴角。

傍晚收工,她的手臂上旧箭伤隐隐作痛,汗水浸过伤口,带来一阵刺痛。春桃心疼地要帮她上药,却被她推开:"别让百姓看见,他们会担心。"夜深人静时,她独自坐在篝火旁,用布巾蘸着烈酒擦拭伤口,火光映着她紧蹙的眉头,却又在听到远处传来的夯土声时,化作坚定的神情。

三、万家灯火筑新城:血肉与石头的交响曲

三日后,咽喉隘的山谷里呈现出一片前所未有的景象。老人们拿出珍藏多年的凿子、锄头,妇女们提着篮子运送碎石,就连三尺高的孩童也跟在大人身后,捡拾着散落的小石块。良玉亲自绘制城防图,用白杆枪在地面画出城墙的走向,讲解着"深壕沟、高城墙、密箭孔"的防御要诀。

"这里要挖三丈宽的壕沟,灌满涧水,"她用枪尖戳着地面,"那里筑五丈高的箭楼,视野要能覆盖整个谷地。"百姓们围在周围,听得聚精会神,有的用木炭在石板上画着,有的低声讨论着,眼神里不再是恐惧,而是燃起了希望的火光。

一日,一块重达千斤的花岗岩挡住了城墙根基,数十个精壮汉子使出浑身解数,石头却纹丝不动。百姓们唉声叹气,以为这城筑不成了。良玉见状,下令将十根白杆枪作为杠杆,亲自指挥众人撬动。"左边三人,用枪杆抵住石头底部;右边五人,绳索要绑在凸起处;大家听我号令,一、二、三——起!"

在她沉稳有力的指挥下,白杆枪发出"吱呀"的声响,巨石终于缓缓移动。当石头被移开的那一刻,百姓们爆发出震天的欢呼,看向良玉的眼神如同仰望神明。一位秀才模样的人感慨道:"将军不仅有万夫不当之勇,更有经天纬地之才啊!"

入夜后,无数火把将山谷照得如同白昼,夯土声、号子声、凿石声汇成一曲雄浑的交响乐。良玉提着灯笼巡视,见有妇人在寒风中为筑城的丈夫缝补衣服,有老人将唯一的棉被盖在石料上防霜,眼眶不禁。她解下自己的披风,披在一位冻得瑟瑟发抖的老婆婆身上,换来的是老婆婆流着泪的祝福:"将军菩萨心肠,定能护佑我们平安。"

西、十日功成娘子城:民心为基的钢铁屏障

第十日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,一座巍峨的城墙赫然矗立在咽喉隘口。城墙高三丈,厚五尺,全部用当地的花岗岩与夯土筑成,墙体表面凹凸不平,却异常坚固。城楼上飘扬着白杆兵的朱雀旗,在晨风中猎猎作响。城下是深达两丈的壕沟,涧水冰冷刺骨,沟底插满削尖的木桩。

百姓们聚集在城墙下,望着自己亲手筑成的屏障,激动得热泪盈眶。那位王老五老汉颤巍巍地爬上城头,抚摸着粗糙的石面,老泪纵横:"这辈子,值了!"

"将军,这城叫什么名字好?"秀才恭敬地问道。

良玉环视着欢呼的百姓,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的自豪与希望,心中涌起一股暖流:"是大家同心协力筑成的,就叫'同心城'吧。"

"不妥不妥!"王老五突然喊道,"没有将军带头,哪来的同心?我看就叫'娘子城',让后世子孙都知道,是一位女将军带着咱们筑了这道活命的墙!"

百姓们纷纷附和,"娘子城"的名字便在欢呼声中确定下来。

正午时分,杨应龙的先锋官率领五千精兵杀到。当他们看到突然出现在咽喉隘的巍峨城墙,以及城楼上严阵以待的白杆兵和百姓时,无不目瞪口呆。先锋官策马近前,见城墙根基牢固,壕沟深险,更让他心惊的是城墙上百姓们同仇敌忾的眼神——老人们握着锄头,妇女们抱着石块,孩童们举着棍棒,人人脸上都写满了决死的勇气。

"我从军二十年,攻城拔寨无数,"先锋官勒住战马,长叹一声,"却从未见过如此众志成城之城!有此民心,此城不可破也!"说罢,他竟下令退军三十里,不再试探攻城。

良玉站在城头,看着叛军远去的背影,又看看身边百姓们兴奋的脸庞,心中百感交集。她知道,这道城墙不仅是用石头和泥土筑成的,更是用军民同心的信念和血肉筑成的。只要民心不死,纵使敌众我寡,也能铸就钢铁屏障。

夕阳西下,金色的余晖洒在"娘子城"的城墙上,将粗糙的石面染成温暖的橘红色。良玉抚摸着城墙上百姓们留下的手印和刻痕,仿佛还能感受到他们手心的温度和殷切的期盼。她知道,这场战争的胜利,从来不仅属于手持刀枪的士兵,更属于千千万万渴望和平的百姓。而这"娘子城",将永远矗立在咽喉隘口,见证着军民同心、共御外侮的伟大力量。


    (http://www.bq8xsz.com/book/2Z1I-46.html)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bq8xsz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