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月的濮水畔,柳丝垂落如帘,将河面染成一片温柔的绿。宣姜站在临水搭建的礼台上,望着不远处潺潺流水,思绪却飘回了两千七百年前——那时她坐着雕花木船渡过淇水,嫁入卫国,船头的红绸被河风吹得猎猎作响,像一道无法挣脱的符咒。而此刻,身上的改良周制婚服虽也是玄色上衣、纁色下裳,却不再有沉重的珠翠压肩,腰间只系着一条绣着细密凤鸟纹的素色丝绦。
“阿姜,紧张吗?”礼知心走到她身后,声音里带着笑意。他穿着一身深青色汉服,头戴缁布冠,腰间玉佩随着步伐轻响,那是按《礼记》记载复原的样式,却特意去掉了繁琐的蔽膝,更适合现代身形。
宣姜回头,看着他眼中映出的自己——发髻上没有沉重的铜笄,只簪着一支檀木凤钗,鬓边斜插着刚从院中海棠树上折下的半开海棠。她摇摇头,指尖触到袖口处用现代苏绣复刻的“葛覃”纹样:“不紧张,只是觉得像做梦。”
这场婚礼极简,宾客只有二十余人:几个最早关注“宣姜的春秋手札”的忠实网友,穿着各自珍藏的汉服前来;濮阳市文旅局的老局长带着几个年轻同事,手里捧着用锦盒装着的《卫风》竹简复刻本;还有工作室新招的两个助理,正举着云台相机记录着这一切。没有喧嚣的鼓乐,只有一位网友带来的古琴,正幽幽弹奏着《关雎》。
“吉时到——”主持婚礼的是那位研究春秋史的老教授,他特意穿上了仿制的深衣,声音洪亮,“请新婿新妇行沃盥之礼!”
礼知心上前,从助理端着的青铜盆中舀水,缓缓浇在宣姜手上,再用素帕擦干。宣姜亦回敬,指尖触到他掌心的老茧——那是常年握笔写脚本、扛摄像机留下的痕迹,不同于春秋时贵族男子的细腻,却让她感到无比安心。她想起卫宣公那双戴着玉扳指的手,总是带着酒气,如今想来仍觉刺骨。
“行同牢之礼——”
案几上摆着一盘粟米饭、一鼎炖肉,象征夫妻同甘共苦。礼知心夹起一块鹿肉,放入宣姜面前的陶碗,宣姜则舀了一勺米饭递给他。这简单的动作,让她眼眶微热。当年嫁给卫宣公时,新台的宴席上摆满了山珍海味,她却只能垂首静坐,连抬眼看一眼都不敢。而现在,她可以坦然与身边人对视,看到他眼中的温柔与尊重。
“行合卺之礼——”
助理捧上两个用葫芦剖开制成的卺杯,里面盛着浅琥珀色的米酒。礼知心与宣姜各执一卺,手臂相绕,将酒饮尽。酒味微甜,带着糯米的清香,不像当年卫宣公强迫她喝下的齐国醪醴那般浓烈刺鼻。饮毕,礼知心将两半卺杯用红绳系好,递给宣姜。她接过时,看到内壁刻着细小的“永结同心”西字,是礼知心特意请工匠刻的。
“请新婿新妇互赠信物——”
礼知心从袖中取出的,仍是那枚青铜戒指,只是今日在阳光下,能看清内侧除了“知心”,还多刻了一行极小的字:“于嗟鸠兮,无食桑葚”——《卫风·氓》里的句子,是他们初遇时,他在齐宫墙外对她念过的诗。宣姜拿出的,则是一枚用现代银质材料仿制的玉珏,形制与她当年的嫁妆玉珏无二,却在边缘处多了一道细微的刻痕,像极了望星谷光门开启时划破夜空的那道裂隙。
“礼成——”老教授高声宣布,古琴声转为欢快的《桃夭》。
掌声响起,网友们纷纷拍照,文旅局的年轻科员小声议论:“这才是真正的古风婚礼,不浮夸,有韵味。” 一位最早关注账号的女网友红着眼圈说:“看宣姜姐姐的眼神,就知道她这次是真的幸福。”
宣姜听着这些话,目光越过人群,落在濮水之上。河水汤汤,倒映着礼台的红绸与两岸的新绿。她想起拜堂时,自己下意识低声说出口的话:“这比当年被迫嫁给卫宣公,比强嫁公子顽,都好。” 那时礼知心握紧她的手,指尖的温度透过婚服传来,他说:“往后只有你我,再无宫墙算计。”
婚礼后的晚宴设在西合院的天井里,没有奢华的宴席,只有宣姜亲手做的几样河南家常菜:蒸槐花、胡辣汤、手擀面。宾客们围坐在一起,吃着家常饭,聊着春秋史,气氛轻松融洽。那位老局长端着酒杯走到两人面前,感慨道:“你们这对年轻人,让更多人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,不容易啊。”
夜深人静,宾客散去,礼知心牵着宣姜走到濮水畔。月光洒在河面上,碎成粼粼银波。两人并肩坐在岸边的石阶上,谁都没有说话,只是静静地听着水声。
“礼知心,”宣姜忽然开口,“你说,当年我在新台哭的时候,有没有想到过今天?”
礼知心侧头看她,月光勾勒出她柔和的侧脸,鬓边的海棠花瓣被夜露沾湿,显得格外清丽。“那时我只想着带你走,”他握住她的手,“没想到能给你一场这样的婚礼。”
宣姜笑了,笑容里有释然,也有对未来的憧憬:“其实在春秋时,我读过一本残存的竹简,上面写‘愿得一人心,白首不相离’,那时只觉得是痴人说梦。” 她转头望向他,眼中闪烁着星光,“现在才知道,梦也有成真的一天。”
礼知心将她揽入怀中,下巴抵着她的发顶,闻着她发间淡淡的海棠香。远处传来几声犬吠,是老城特有的安宁。“阿姜,”他轻声说,“以后每年海棠花开,我们都来濮水畔走走,好不好?”
“好。”宣姜靠在他怀里,听着他沉稳的心跳,想起望星谷光门开启时的眩晕,想起初到现代时的惶恐,想起夜市的烟火气,想起镜头前的默契……原来千年的时光,真的可以浓缩成此刻的安宁。
濮水无声流淌,见证过新台的丑闻,见证过卫国的覆灭,如今又见证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婚礼。宣姜抬起头,看着天上的明月,忽然觉得,那些曾经以为无法逾越的苦难,那些刻在骨血里的伤痛,都在这场婚礼的烛光与濮水的波光中,渐渐淡去。
她轻轻抚摸着手上的青铜戒指,内侧的“知心”二字硌着指尖,却像一个温暖的承诺。对岸的老城灯火星星点点,与天上的星辰相映成趣。礼知心说得对,往后只有你我,再无宫墙算计。而属于他们的故事,才刚刚开始在这濮水之畔,翻开新的一页。
(http://www.bq8xsz.com/book/2ZXB-56.html)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bq8xsz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