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都市小说 > 娱乐:禁片导演,不,是红色巨星

字体: 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7章 好莱坞导演的质疑,文化冲突

 

《长津湖》外景戏份杀青的消息,如同雪后初霁的阳光,迅速穿透了凛冬的阴霾,不仅在国内引发热议,更是在太平洋彼岸的好莱坞,投下了一颗不大不小的石子。

这颗石子,激起了层层涟漪。

一些长期关注中国电影市场的好莱坞制片人和导演,开始注意到这部声势浩大的战争巨制。

最初是好奇。

接着是探究。

然后,质疑的声音开始浮现。

温暖的室内摄影棚与之前的冰天雪地恍若两个世界。

灯光取代了苍白的日光,精确控制的温度取代了刺骨的寒风。

工作人员穿着轻便的服装,穿梭于精心搭建的场景之间,脸上带着劫后余生的轻松,也带着对新阶段的专注。

赵征正盯着监视器,屏幕上是演员们在一处模拟坑道内的表演。

他的眉头微蹙,似乎在琢磨某个细节。

就在这时,助理小跑着过来,脸色有些古怪,将一个平板电脑递到他面前。

“赵导,您看看这个……”

屏幕上是一家颇具影响力的好莱坞行业媒体的网站。

头条赫然是一篇访谈。

受访者是迈克尔·斯特林,一位以拍摄宏大战争场面和硬派动作片闻名的好莱坞大导演,手握数个票房炸弹,也捧回过奥斯卡小金人。

标题极具煽动性:“斯特林质疑中国战争大片《长津湖》:历史真相还是民族主义的狂欢?”

赵征的目光落在几段关键引文上。

“……我尊重任何国家讲述自己历史的权利。”

“但我们必须警惕,当巨大的投资和国家意志结合,艺术往往会沦为宣传的工具。”

“据我所知,那段历史(指朝鲜战争)在东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叙述。我很怀疑,一部由中国主导拍摄的电影,能否真正客观地呈现那场战争的复杂性,而不是简化为廉价的英雄主义和对特定意识形态的美化。”

“战争是悲剧,绝不应该被浪漫化。我担心《长津湖》会走上这条危险的道路,为了迎合某种情绪,而歪曲苦难的本质。”

斯特林的措辞考究,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“专业”姿态,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偏见与怀疑。

赵征面无表情地看完了报道。

摄影棚里依然忙碌,灯光师在调整角度,道具组在检查细节,演员在酝酿情绪。

仿佛外界的风雨,都隔绝在了这片人造的天地之外。

然而,互联网没有墙。

斯特林的言论像病毒一样迅速扩散。

国内的社交媒体瞬间炸开了锅。

“我靠!这老外懂个屁的朝鲜战争!”

“又来了又来了,西方中心论的傲慢!”

“屁股决定脑袋,他拍的就是艺术,我们拍的就是宣传?”

“《长津湖》还没上映呢,就开始泼脏水了?”

“坐等赵导打脸!”

“有一说一,斯特林拍的战争片确实牛逼,但他对中国的了解,估计还停留在上个世纪。”

“警惕你个头!我们拍自己国家的英雄,碍着你什么事了?”

愤怒、嘲讽、辩驳……各种声音在网络上交织,迅速将#斯特林质疑长津湖#的话题推上了热搜。

剧组里也弥漫起一股压抑的火气。

不少工作人员在休息时刷着手机,脸色愤愤。

“这帮老外,就是见不得我们好!”

“赵导,咱们得回应啊!不能让他们这么瞎说!”

赵征放下了平板,目光重新投向监视器。

屏幕里,一位扮演年轻战士的演员,正瑟缩在阴暗的角落,眼神里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和一丝茫然。

那是战争最真实的底色之一。

恐惧。

而不是廉价的口号。

“慌什么。”

赵征的声音不大,却让周围瞬间安静下来。

“他说他的,我们拍我们的。”

“电影还没出来,争论这些没有意义。”

他顿了顿,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。

“不过,既然人家这么‘关心’我们的电影,我们也不能太小气。”

几天后,在一个官方组织的电影交流活动上,赵征被记者堵了个正着。

闪光灯噼啪作响。

“赵导,请问您怎么看待好莱坞导演斯特林对《长津湖》的质疑?”

尖锐的问题首指核心。

赵征停下脚步,脸上带着平和的微笑,丝毫不见被冒犯的恼怒。

他对着镜头,声音清晰而沉稳。

“我看到了斯特林导演的言论。首先,我尊重他表达个人看法的权利。”

“其次,关于《长津湖》是否会歪曲历史,是否会美化战争……”

他的目光扫过面前的记者们,也仿佛穿透了镜头,望向了更远的地方。

“历史,是由胜利者书写的,也是由失败者记忆的。更是由无数亲历者用鲜血和生命刻下的。”

“我们能做的,是无限接近那些刻痕,去感受那份温度,那份疼痛。”

“《长津湖》的目标,不是为了塑造完美的英雄,而是为了呈现一群有血有肉的人,在极端环境下的抉择与牺牲。”

“我们尊重历史,会用最大的诚意去考证每一个细节。”

“至于美化战争……”

赵征的语气变得更加郑重。

“恰恰相反,《长津湖》是一部反战电影。”

“我们展现战争的残酷,是为了让人们铭记和平的代价。”

“我们描绘战士的英勇,不是为了鼓吹战争,而是为了致敬那些为了守护家园而付出一切的灵魂。”

“如果斯特林导演对我们的创作理念,对这段历史的中国视角感兴趣……”

他微微一笑,抛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邀请。

“我个人,以及《长津湖》剧组,非常欢迎他能来中国,来我们的拍摄现场看一看。”

“我相信,眼见为实。我们可以坐下来,像电影人一样,坦诚地交流。”

这番回应,不卑不亢,有理有据,既表明了立场,又展现了气度。

更重要的是,那份邀请,透着强大的自信。

我们不怕你看。

我们敢让你看。

这则新闻再次引爆了舆论。

国内网友一片叫好,称赞赵征“格局大了”、“这才是大国导演风范”。

而大洋彼岸,斯特林方面沉默了几天。

所有人都以为这只是一次隔空喊话时,斯特林的经纪公司却发布了声明:

斯特林导演感谢赵征导演的邀请,他将调整档期,于近期访问中国,参观《长津湖》剧组,并与赵征导演进行交流。

消息一出,舆论哗然。

谁也没想到,斯特林居然真的会来!

这下有好戏看了!

一周后,迈克尔·斯特林,这位在好莱坞呼风唤雨的大导演,真的出现在了《长津湖》位于市郊的巨大摄影棚内。

他穿着剪裁得体的休闲西装,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,脸上带着惯常的审视表情,像一个经验丰富的猎手,踏入了陌生的丛林。

赵征亲自在片场入口迎接。

没有过多的寒暄,简单的握手之后,赵征便首接带他走进了正在拍摄的区域。

眼前的一幕,让斯特林瞳孔微缩。

这是一个巨大的室内场景, 还原了冰雪覆盖下的简陋阵地。

残破的工事,散落的弹壳,凝固的“血迹”,甚至空气中都弥漫着淡淡的硝烟味(特效)。

几十名穿着臃肿棉服、脸上画着逼真冻伤妆的“志愿军战士”,正挤在一个狭小的掩体里。

镜头聚焦在其中一名战士脸上,他正用冻得发紫的手,颤抖着打开一个似乎是家书的信封。

他的眼神,从最初的一丝希冀,慢慢变成了绝望,最后只剩下麻木的空洞。

没有一句台词。

但那份彻骨的悲伤,几乎要溢出屏幕。

监视器后,赵征的表情专注而投入,偶尔低声对身边的副导演说着什么。

斯特林默默地站在一旁,看着眼前的一切。

他拍过无数战争场面,动用过比这更庞大的资源。

但他不得不承认,眼前这个中国剧组,在细节上的还原,在氛围上的营造,达到了惊人的水准。

这绝非他想象中粗制滥造的“宣传片”。

一个镜头拍完,赵征走了过来。

“斯特林导演,感觉怎么样?”

“非常……专业。”

斯特林斟酌着用词。

“场景和演员的状态都很好。”

赵征笑了笑,引着他走向休息区。

两杯热气腾腾的茶水摆在面前。

“我知道你的疑虑,迈克尔。”赵征开门见山。

“你担心我们把一场残酷的战争,拍成爱国主义的颂歌。”

斯特林没有否认,端起茶杯,轻轻抿了一口。

“赵,我承认,你们的制作水准超出了我的预期。但是,战争片的灵魂在于它的视角和表达。”

“同一场战争,在美国,我们称之为‘被遗忘的战争’。它的意义和影响,至今仍充满争议。”

“你们叫它‘抗美援朝’。这本身就带有强烈的立场。”

赵征点了点头。

“没错,立场不同,视角自然不同。”

“但立场不同,不代表我们不能讲述真相。”

“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,那不是一场发生在遥远异国的冲突。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,威胁的是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的安全。”

“那些年轻的士兵,他们不是为了什么宏大的意识形态口号去战斗。很多人,只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家,为了让身后的人能过上安稳日子。”

“他们中的许多人,甚至不知道美国在哪里,但他们知道,越过那条江,就是自己的国土。”

赵征的声音很平静,像是在讲述一个久远的故事。

“我们想展现的,就是这些普通士兵的恐惧、他们的坚持、他们的牺牲。以及,战争对每一个人,无论哪个阵营,造成的创伤。”

“我们不会回避志愿军的艰苦,不会回避他们的伤亡,更不会回避严寒和饥饿带来的非人折磨。”

“因为那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。”

斯特林静静地听着,蓝色的眼睛里闪烁着思索的光芒。

他看到了赵征眼中真诚的火焰,感受到了他对这段历史的敬畏。

这与他预想中那个狂热的“宣传委员”形象,截然不同。

“我看到了你们拍摄战士的痛苦。”斯特林缓缓开口,“但是,你们会如何描绘另一方?比如,美军?”

赵征首视着他。

“我们会描绘他们作为军人的勇猛,也会描绘他们身处战争机器中的挣扎和迷茫。”

“战争是双方的悲剧。敌人,也是人。”

“当然,”赵征补充道,“基于我们的立场,我们不可能完全站在美军的视角去叙述。但这不代表我们会刻意丑化或妖魔化他们。”

“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基于自身文化和历史记忆的真实。”

斯特林沉默了片刻。

棚内传来了下一场戏开拍的指令。

他站起身。

“赵,感谢你的坦诚。”

“你们的制作规模和你的专业精神,令人印象深刻。”

他的语气缓和了许多,但眼神中依然保留着一丝审慎。

“关于这部电影最终会呈现出什么样的主题和信息,我仍然持保留意见。”

“但我承认,今天的所见所闻,让我有了新的思考。”

赵征也站起身,伸出手。

“理解需要时间,迈克尔。希望电影上映时,能给你一部分答案。”

斯特林握住他的手。

“我很期待。”

送走斯特林,赵征回到监视器后。

助理忍不住低声问:“赵导,他……好像还是不太信?”

赵征望着屏幕上重新开始的表演,眼神深邃。

坚冰之下,暗流涌动。

东西方的文化隔阂与历史认知差异,如同巨大的冰山,不是一次会面就能消融的。

斯特林的质疑,或许只是一个开始。

《长津湖》这艘巨轮,不仅要在艺术和商业的海洋中航行,更要穿越意识形态的迷雾和偏见的暗礁。

前路,依旧漫长。

但他心中的那团火,丝毫未减。

反而,因为这次碰撞,燃烧得更加炽烈。


    (http://www.bq8xsz.com/book/PFXO-27.html)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bq8xsz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