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各部门注意,我们的80年代拍摄正式结束了!”赵征站在片场中央,声音洪亮地宣布,“从明天开始,我们将全面转入九十年代的拍摄工作!”
掌声在片场响起。几个月的辛苦拍摄,让《大时代》的上世纪80年代篇章圆满收官。演员们相互击掌庆祝,工作人员则己经开始收拾道具,准备迎接下一个时代的到来。
赵征看着眼前这片热火朝天的景象,心中充满了成就感。同时,对于即将开始的九十年代拍摄,他又怀揣着新的期待与挑战。
“赵导,九十年代的服装和道具准备得怎么样了?”制片人刘毅走过来问道。
“美术组己经准备了一个月了。”赵征翻开手中的资料,“从喇叭裤到大波浪卷发,从BB机到大哥大,我们都尽可能还原那个年代的标志性元素。”
刘毅点点头:“那就好。九十年代是我们国家发生巨变的十年,怎么拍好这部分内容,对整部电影至关重要。”
“我明白。”赵征望向远方,眼神坚定,“这不仅是时装、道具的变化,更是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革。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时代的灵魂。”
两天后,剧组浩浩荡荡地抵达了南方的一座沿海城市。这里,曾经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,也是九十年代龙国经济起飞的缩影。
站在高处远望,赵征看到远处高楼林立,工地鳞次栉比,塔吊如林。这座城市的现代化面貌与他们要拍摄的九十年代形成了鲜明对比,这让场景组面临着巨大的挑战。
“有些街区我们需要完全重建,有些则需要大量后期处理。”场景总监李明指着图纸说道,“九十年代的城市既不是八十年代的青涩,也不是现代的成熟,它处在一个特殊的过渡期。”
“我想到一个地方。”赵征突然说,“我昨天在城郊看到一个老工业区,那里保留着不少九十年代的建筑和布局,或许可以作为我们的主要拍摄地点。”
经过实地考察,剧组决定在那个老工业区搭建主场景。工人们日夜赶工,将这片区域改造成了九十年代初的模样:街边的小店招牌换成了当年流行的风格,路边停放着桑塔纳、夏利等老式轿车,甚至连电线杆上的布线方式都严格按照当年的样式来布置。
“看这个。”道具组组长兴奋地向赵征展示一台老旧的大哥大,“找了好久才淘到的真品,当年要花一万多块,比普通人半年工资还多。”
赵征仔细端详着这个在现代人看来笨重不堪的通讯工具,回想起小时候看到有人提着大哥大走在街上的情景,那时的羡慕和向往历历在目。
“留着给男主角用,一定要拍出那种炫耀的感觉。”赵征笑着说,“九十年代初,能拥有一台大哥大,绝对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。”
为了更好地还原九十年代的社会风貌,赵征特意邀请了几位那个年代的代表性人物担任顾问。其中包括一位曾经的“下海”创业者、一位国企改革亲历者,还有一位经历过早期股市大起大落的投资人。
“九十年代最大的特点就是变化快。”那位创业者林志强回忆道,“今天还在单位上班,明天可能就辞职开公司了。有人一夜暴富,也有人倾家荡产。那是一个充满机遇也充满风险的年代。”
赵征认真记录着这些珍贵的回忆和感受,这些都将成为电影中的重要素材。他希望通过《大时代》,不仅展现那个年代的物质变化,更要捕捉人们内心的激荡和蜕变。
拍摄正式开始。第一场戏是描写主角家庭在九十年代初的生活变化。室内场景中,电视机从黑白变成了彩色,冰箱、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开始进入普通家庭。
“导演,这场戏台词是不是太多了?”饰演男主角父亲的演员问道。
赵征看了看剧本,思考片刻后说:“你说得对。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变化,与其用台词首白地表达,不如通过细节来展现。”
于是,这场戏被重新设计:男主角的父亲下班回家,打开新买的彩电,电视里正在播放股市行情;母亲从冰箱里拿出冷饮,递给刚放学回来的儿子;墙上挂着一张全家福,照片中一家人站在深圳的地标建筑前合影……一系列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,却真实反映了那个年代普通家庭的变化。
“太棒了!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。”场记小李看完回放后赞叹道。
随着拍摄的深入,赵征越发感受到还原九十年代的难度。那些曾经熟悉的场景——街边的录像厅、摆满盗版光盘的小摊、“万元户”的骄傲、第一次吃麦当劳的新奇——这些记忆中的片段如何真实地呈现在银幕上,考验着赵征的导演功力。
一天傍晚,赵征和编剧张敏在片场附近的小餐馆吃饭。
“我们需要在剧本中加入更多九十年代的社会热点。”赵征说,“比如下海潮、国企改革、股市风云这些,都是那个年代的重要标志。”
张敏点点头:“我己经着手修改剧本了。我想加入一个情节:男主角的好友辞去铁饭碗去创业,经历波折最终成功。这样既能反映时代变革,又能推动剧情发展。”
“很好的想法。”赵征赞同道,“九十年代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思想的解放。人们不再满足于安稳的生活,开始追求更多的可能性。这种精神上的变化,比物质上的进步更值得我们关注。”
为了真实再现九十年代的精神风貌,赵征带领剧组成员查阅了大量资料,走访了许多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老同志,甚至组织演员们观看九十年代的经典影视作品,感受那个时代的语言风格和行为方式。
“九十年代的人说话办事都很有特点。”赵征在一次演员培训会上说,“那时候的年轻人既有传统价值观的影子,又开始接受西方的新思想。这种矛盾和融合,必须体现在表演中。”
小王恢复得不错,己经能够担任较为复杂的戏份。他饰演的角色在九十年代部分正好经历了从学生到职场新人的转变。
“赵导,我研究了很多九十年代大学生的资料。”小王兴奋地说,“那时候的大学生刚从'天之骄子'变成了'社会平民',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和身份落差。我想把这种复杂心理表现出来。”
赵征欣慰地拍拍他的肩膀:“很好,你抓住了角色的核心。九十年代是龙国社会价值观开始多元化的时期,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和方向。”
拍摄进行到一半时,赵征决定增加一场戏:主角在九十年代中期第一次接触互联网。这个看似简单的情节,却需要重建一个九十年代的网吧场景,找到当时的电脑设备,甚至还原早期的网页界面。
“这太有挑战性了!”技术指导兴奋地说,“我们需要找到那种带有'滴滴答答'拨号声的猫,还要重现当时流行的聊天软件ICQ和OICQ。”
赵征微笑着看着团队成员忙碌的身影。为了这部电影,每个人都付出了超出想象的努力。他相信,这种对细节的坚持和对真实的追求,最终会让《大时代》成为一部经典之作。
三个月后,九十年代部分的拍摄接近尾声。最后一场戏是在1999年的跨年夜,人们在广场上迎接新世纪的到来。几百名群众演员齐聚现场,场面宏大而震撼。
“三、二、一!新世纪到来了!”随着倒计时结束,现场爆发出欢呼声,烟花在夜空绽放。
“卡!完美!”赵征激动地喊道,“九十年代部分拍摄正式结束!”
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。演员和工作人员相互拥抱庆祝,有人甚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。
夜深人静,赵征独自坐在酒店的阳台上,回顾着这几个月的拍摄历程。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,他仿佛真的经历了一次时光之旅,见证了龙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“下一站,二十一世纪。”赵征望着远处的城市灯火,心中己经开始构思新的画面。在那个信息爆炸、全球化的新时代,龙国和龙国人民又将如何书写自己的命运?
(http://www.bq8xsz.com/book/PFXO-40.html)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bq8xsz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