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王寿梦的点将柱在晨雾中如同一柄刺破青天的青铜剑,柱身上铸着的鸱夷图腾被露水浸润,泛着幽绿的光。礼知心牵着巫礼的手穿过校场,吴兵的角抵声浪扑面而来——两名赤膊壮汉正抱摔在地,周围士兵用吴语呐喊着“阖闾!阖闾!”,震得巫礼下意识躲到礼知心身后。
“那是吴王的小儿子,公子光(后来的吴王阖闾)。”老渔拄着新削的竹杖,指着场中那个将对手掀翻的青年。公子光额角有疤,眼神锐利如鹰,腰间佩剑的穗子竟是楚地的“熊首”纹饰。夏姬心头一紧,却见礼知心目光一凝,低声对老渔说:“他用的是楚国‘若敖氏’的摔法。”
校场边缘的观礼台上,白发苍苍的吴王寿梦正用象牙杯啜着吴酒,身边站着的正是日后名动天下的公子季札。当礼知心一行靠近时,季札率先注意到他们——夏姬素衣上的郑国刺绣,礼知心腰间若隐若现的青铜符节,还有巫礼怀中那根刻着楚凤的鸠杖。
“来者何人?”寿梦的声音带着吴越方言的铿锵,手中玉如意指向礼知心臂上未愈的伤口,“可是从晋国来的伤兵?”
礼知心松开巫礼的手,上前一步长揖到地,刻意露出袖口申公巫臣亲赠的“隼形”玉珏:“下臣礼知心,携家眷从郑国来,欲献破楚之策于大王。”他身后的青黛适时打开骡车底板,露出半副精钢甲胄,甲片在晨光中折射出冷芒。
寿梦身旁的上卿伯嚭猛地站起身:“郑人?怕是楚国派来的细作吧!”他指着夏姬,“这妇人的容貌,倒像当年陈国有名的……”
“伯嚭大夫慎言。”季札按住他的肩膀,目光却落在礼知心手中展开的帛书上,“申公巫臣……这‘联吴击楚’西字,可是那位奔晋的楚国大夫?”
礼知心将帛书高举过顶:“正是。申公临终前留下此图,言吴国‘断发纹身,勇而无羁’,若得中原之策,必能破楚。”他指向校场东侧的兵器架,“下臣愿以这十副‘玄甲’为质,换大王一炷香时间。”
寿梦放下玉杯,鹰隼般的目光扫过甲胄上的菱形甲片——这是楚国从未有过的锻造工艺。他忽然起身,拄着鸠杖走到礼知心面前,杖头的玉蝉与巫礼怀中的玉蝉遥遥相对:“你说破楚需几何时日?”
“十年。”礼知心迎上他的目光,“一曰造船,泗水之战己证吴人善水;二曰铸剑,申公留下的‘昆吾铁’可造神兵;三曰……”他顿了顿,看向躲在夏姬身后的巫礼,“三曰立信,大王需让天下知,吴国非蛮夷,乃泰伯之后。”
这时,校场中央的公子光己结束角抵,浑身是汗地走过来,盯着礼知心臂上的伤口:“晋楚交战,你一个郑人为何帮晋?”
“非帮晋,乃帮天下止戈。”礼知心转向公子光,“楚令尹子重掘申公祖坟时,可曾想过‘仁义’二字?大王若信下臣,下臣愿率死士,教吴兵练‘鸳鸯阵’,专破楚国的‘左广右广’战车。”
寿梦忽然大笑起来,震得点将柱上的铜铃作响:“好一个‘止戈为武’!来人,将这十副甲胄送入武库,赐礼知心客卿之位,暂住‘馆娃宫’(苏州灵岩山)!”他又看向巫礼,从腰间解下一串贝壳项链,“小囡叫什么?这是寡王小时候捡的东海贝。”
巫礼看着寿梦布满老茧的手,想起申公巫臣临终前的笑容,小声说:“我叫礼巫,字徵舒。”
夏姬闻言,泪水险些滑落——这是她第一次听到女儿将“礼”与“巫”并提。礼知心握住夏姬的手,感觉到她指尖的颤抖,低声道:“从今往后,我们就在吴国安身。”
三日后的馆娃宫,礼知心正在校场教吴兵结阵。巫礼蹲在一旁,用树枝在地上画着“八卦阵”,夏姬则坐在廊下,将郑国的“冰纨”技法教给吴国织女。忽然,老渔气喘吁吁地跑来,手中攥着半片玄色披风:“公子!黑冰台的人追到梅里(江苏无锡)了,领头的脸上有刀疤!”
礼知心猛地起身,却见巫礼举起鸠杖,杖头玉蝉在阳光下闪着光:“父亲,是不是又有坏人来了?”
“是,但我们不怕。”礼知心将女儿抱起,看向远处的阖闾城头(苏州),那里正飘扬着新制的“吴”字大旗。他想起申公巫臣的帛书,想起寿梦眼中的期待,忽然拔出腰间佩剑,剑尖指向南方楚国的方向,“徵舒,你看那城头,以后我们要让吴国旗子,插到郢都城头去。”
巫礼似懂非懂地点头,小手却紧紧抓住礼知心的剑柄。夏姬走到他身边,将刚织好的“吴楚分界图”展开,上面用朱线标注着申公巫臣留下的所有关隘。夕阳将三人的影子投在校场,与正在操练的吴兵身影重叠,仿佛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启。
而此刻的阖闾城头,公子光正抚摸着新铸的“鱼肠剑”,望着馆娃宫方向喃喃自语:“礼知心……申公巫臣……或许,这就是天助我破楚吧。”他腰间的“熊首”穗子被风吹起,与远处礼知心剑上的“隼羽”遥遥相对,一场改变春秋格局的谋略,正在吴国的土地上悄然酝酿。
(http://www.bq8xsz.com/book/2U8Z-27.html)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bq8xsz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