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历史小说 > 穿越春秋,宣姜秘史

字体: 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4章:文案与镜头后的默契

 

西合院的海棠开了第二茬,粉白的花瓣落在宣姜正在翻阅的《东周列国志》上。她指尖划过“卫宣公筑新台纳媳”的记载,突然抬眼对正在电脑前敲字的礼知心说:“书上说卫宣公‘筑台于淇上,名曰新台’,却没写那台基用了多少方夯土,也没写栏杆上铸的是蟠龙还是饕餮。”

礼知心停下敲击键盘的手,转过身来。阳光透过窗棂,在宣姜身上镀了层金边,她眼下淡淡的青影是昨夜剪辑视频到深夜的痕迹。自从“宣姜的春秋手札”走红后,两人几乎每天都泡在内容创作里,从选题到脚本,从拍摄到后期,像两只衔泥筑巢的燕子,在现代社会搭建着属于他们的“春秋世界”。

“你说得对,”礼知心拖动鼠标,点开一个新建的文档,“干巴巴的‘权力扭曲’太抽象了,得让观众看见具体的‘扭曲’。比如……”他顿了顿,试图用现代语言解构那段历史,“就像一个掌握资源的长辈,强行抢走儿子的未婚妻,还美其名曰‘为你好’,这种违背人伦的‘爱’,在任何时代都值得批判。”

宣姜微微蹙眉,显然在消化这套现代逻辑。她合上书,走到礼知心身边,看着屏幕上的脚本大纲:《新台纳媳:一场被权力物化的女性悲剧》。“‘物化’这个词很好,”她点头,“当年我站在新台之上,看着卫宣公命人将太子伋的婚服换成他的玄色礼服时,就像看着自己从一个待嫁的女子,变成了一件被随意交换的玉器。”

“玉器?这个比喻太棒了!”礼知心立刻在脚本里记下,“春秋时期玉器是礼器,象征身份,把女性比作玉器,既符合时代背景,又突出了物化的悲哀。”他抬头看她,“还有吗?比如卫宣公的神态,新台的布置,任何细节都行。”

宣姜走到窗边,望着院中的海棠,眼神渐渐飘远。记忆像被投了石子的水面,荡开层层涟漪:“新台的栏杆是青铜铸的,工匠在上面铸了两两相对的水鸟,据说是取‘关关雎鸠’的意思,可我每次看到那些鸟,都觉得它们的眼睛是空的,像在嘲笑我。卫宣公每次喝酒,都要用齐国进贡的醪醴,那种酒很甜,甜得发腻,他总说‘齐女配齐酒,相得益彰’,却从不管我愿不愿意喝。”

礼知心飞速记录着,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:“青铜水鸟栏杆,齐国醪醴,还有他说的话……这些细节一加上,人物就立起来了。卫宣公的虚伪,你的无奈,都在里面了。”他放下笔,看着宣姜,“再讲讲公子寿吧,史书上只说他‘仁而有勇’,你跟他朝夕相处,一定知道更多。”

提到公子寿,宣姜的眼神柔和了许多,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伤感:“寿儿……他像春天的溪水,干净、温暖。有一次卫宣公让我教他射箭,他却偷偷把箭靶换成了纸糊的鸟,说‘鸟兽何辜,何必射杀’。他给太子伋送酒那次……”她声音低了下去,“那天清晨,他来我宫里,手里拿着白旄,眼睛红红的,说‘父命难违,但兄长不可不救’。他走后,我摸到他放在案上的酒壶,壶壁还是温的,那是我亲手酿的梅子酒,他知道我最爱喝这个。”

礼知心放下笔,轻轻握住她的手。宣姜的指尖冰凉,微微颤抖着。他知道,每一次回忆,对她都是一次情感的回溯,那些快乐与痛苦,早己刻入骨髓。“就按你说的来,”他轻声道,“不讲‘兄弟情’的概念,就讲一个温暖的少年,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对抗不公,哪怕付出生命。”

两人凑在电脑前,你一言我一语,原本干巴巴的历史事件渐渐有了温度。礼知心负责搭建框架,用现代价值观解构春秋故事,宣姜则像个经验丰富的织工,将记忆中的丝线穿进框架,织出经纬分明的图案——新台的青铜栏杆上凝结着她的屈辱,公子寿温热的酒壶里盛着她的母爱,卫宣公虚伪的笑容背后是权力的贪婪。

“开拍前再对一遍词?”礼知心举起手机支架,镜头对准院中特意布置的“新台”场景——一张仿古案几,上面放着青铜酒爵和一卷竹简。

宣姜理了理衣袖,站到镜头前,神情从日常的温和转为凝重:“当卫宣公第一次在新台举起齐国醪醴时,他说‘此酒如美人,醇厚绵长’,那时我才明白,在权力的眼中,女子连酒器都不如,只是一杯可供品鉴的醴酒。”她拿起酒爵,指尖划过冰冷的仿青铜纹路,“而我的儿子公子寿,却在这杯‘醴酒’里,看到了人性的温度——他偷走白旄的那个清晨,酒壶上还留着他掌心的暖意。”

礼知心按下录制键,没有喊“开始”,因为宣姜己经“活”在了故事里。阳光穿过海棠花瓣,落在她微蹙的眉尖,那不是表演,是千年之前的伤痛与温情,透过她的眼神,重新流淌在现代的光影里。

这条《新台与酒壶:权力与人性的对撞》发布后,再次引爆网络。评论区不再只是惊叹颜值,而是开始深度讨论:

“天呐!青铜水鸟栏杆和温酒壶的细节太戳了,原来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,是有温度的人心!”

“第一次觉得‘仁而有勇’这么具体,公子寿偷白旄时,心里该多挣扎啊……”

“宣姜小姐姐的讲述方式太特别了,她不是在讲历史,是在还原一个个活生生的人。”

“有没有人发现?她提到公子寿时,眼角有泪光,那不是演的,是真的痛过吧?”

礼知心看着后台数据,又看看正在回复粉丝留言的宣姜。她对着屏幕,指尖在键盘上笨拙地敲打,脸上带着满足的微笑。阳光落在她发间,那抹因熬夜而生的浅淡疲惫,在这一刻都化作了默契的柔光。

他知道,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“叙述方式”——不是礼知心一个人的现代视角,也不是宣姜一个人的千年记忆,而是两者的交融。就像淇水的古今流水,看似不同,实则同源。而这种默契,比任何精心设计的脚本都更有力量,因为它源自跨越千年的陪伴与懂得。


    (http://www.bq8xsz.com/book/2ZXB-50.html)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bq8xsz.com